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来源:维基百科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此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了此病,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至于在西班牙则称此为法国型流行性感冒。
目录[隐藏]
|
历史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Camp Funston, 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然而在当时的说法则指出,这波流感是源于中国南部,由1917年中国支援欧战的劳工所传播,但并无相关证据。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另一说第二波的源头是当时苏联的阿什哈巴德(1918年8月初波斯的麦什德(Meshed)便发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据说是由阿什哈巴德所传出,但因俄国内战而无法确认[1])。8月27日,流感传入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而法国的布莱斯特(Brest)也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流感;9月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内传到世界各地。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第三波流感在大约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在澳大利亚,流感延续到了1919年8月 (南半球的冬季);至于在夏威夷,则是延续到了1920年3月。此流感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许多爱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绝,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25%。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感染报告的人类聚集地。
这一波的大流感也传入台湾,在当时造成约4万余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于1918年6月初在基隆开始出现,然后蔓延全岛,至9月下旬消失,没有特别显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开始从基隆出现,并顺着纵贯铁路往南扩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阿缑等地,并借由海运传入花莲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结束,造成约77万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从基隆开始出现,1920年2月底结束,造成约14余万人感染,19,244人死亡[2]。日本人社群最先爆发疫情,再传给台湾人;先在城镇发生,再往乡村扩散。当时台湾医疗资源缺乏,在台湾367万人中,只有732名受过4年医学教育的西医师。日本人患者受到较好的医疗照顾,因此死亡率较低,死亡率为1.1%;台湾汉人为3.3%、台湾原住民则为3.5%[2]。
西班牙流感夺去2千5百万到4千万(一说7千万或一亿)条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至于在青壮年死亡率较高,有两种假说:一是老年人口已经经历过流感,因此已有抗体,所以对流感比较有抵抗力。二是青壮年免疫系统较好,在消灭外来病毒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发烧、发炎现象也较严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能会导致细胞激素风暴 (Cytokine storm),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受损;如果发生在肺部,则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个月内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辨认。
最近研究
在当时,人们还不清楚流行性感冒是由什么病原体造成。直到1933年,英国科学家 Wilson Smith 、 Christopher Andrewes 及 Patrick Laidlaw 才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并命名为H1N1,从此人们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由于人们是到后来才知道致病原因,以及当时绝大多数的死者遗体为防传染都已经焚毁,加上重新合成病毒的危险性,此后数十年,人们对于该流感病毒所知一直很有限。
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陶贝格尔(J. Taubenberger)在《科学》周刊上发表了他与同事利用遗传学技术得出的研究成果,认为1918年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种与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关的病毒。至今,仍然可以在[来源请求]的猪体内发现这种病毒。
1998年2月,美国国防病理中心(AFIP)辖下所属的分子病理部门在阿拉斯加的 Brevig Mission附近发现了一具被完整冰封近80年的爱斯基摩女子的尸体。Brevig Mission 在1918年11月由于流感失去了85%的人口。4件样本的其中之一含有一些1918病毒的基因物质。这个样本给予科学家第一手资料来研究这个病毒。
据2001年10月英国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正力图根据10名死于1918年大流感的伦敦人的遗体,找到引起这场流感的病毒样本或碎片,分析其基因组特征,研究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杀伤力和传染性。
2002年10月,美国国防病理中心与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合作,开始尝试重建病毒。在一个实验中,他们成功制造了一个有两个1918病毒基因的病毒。而这个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比较起来,对老鼠较致命。
2004年2月6日,《科学》杂志报道了两支队伍,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和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重建了1918流感的红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 糖蛋白),并从中了解该蛋白分子如何改变形状来允许其从鸟类移到人类身上。
2005年10月5日,研究人员宣布1918病毒的基因序列已经被重组。2005年在亚洲发生的H5N1病毒与1918病毒有些地方类似,但是目前很难变成人传人。
死亡人数
目前的死亡人数尚无定论,最保守估计是2000余万人。由于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争刚结束时期,因此大部份的国家都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
国家及地区 | 时间 | 死亡人数 | 死亡率 (每10万人) |
备注 | |
---|---|---|---|---|---|
北美洲 | |||||
美国 | 1918年10月–1919年7月 | 548,452 | 527 | [3] | |
加拿大 | 1918年10月–1919年7月 | 约43,500 | 约500 | ||
墨西哥 | 1918年10月–1919年7月 | 约300,000 | 约2,300 | ||
危地马拉 | 1918年 | 43,733 | 约2,200 | [4] | |
其他北美国家 | – | 约140,000 | 约1,000 | ||
南美洲 | |||||
阿根廷 | 流行期间 | 约10,200 | 约120 | ||
乌拉圭 | 流行期间 | 约2,050 | 约140 | ||
巴西 | 流行期间 | 约180,000 | 约600 | ||
智利 | 流行期间 | 约35,000 | 约1,100 | ||
其他南美国家 | 流行期间 | 约100,000 | 约500 | ||
欧洲 | |||||
英格兰和威尔士 | 1918年6月23日–1919年5月10日 | 198,000 | 640 | [5] | |
爱尔兰 | 1918年–1919年4月 | 18,367 | 404 | [6] | |
苏格兰 | 1918年7月–1919年4月 | 16,917 | 416 | [7] | |
丹麦 冰岛 |
1918年7月–1919年4月 | 约12,374 | 约350 | ||
瑞典 | 1918年7月–1919年4月 | 约24,780 | 约420 | ||
瑞士 | 1918年7月–1919年4月 | 23,277 | 600 | ||
德国 | 1918年 | 约225,330 | 约370 | ||
奥地利 | 1918年7月1日–1919年7月1日 | 20,458 | 300 | ||
法国 | 1918年5月–1919年4月 | 约166,000 | 424 | ||
西班牙 | 1918年5月–1919年5月 | 约170,000 | 约830 | ||
意大利 | 1918年 | 约375,000 | 约1,060 | ||
俄罗斯 | 1918年–1919年 | 约450,000 | 约500 | ||
其他欧洲国家 | – | 约462,800 | 约400 | ||
亚洲 | |||||
日本 | 1918年8月–1919年7月 | 257,363 | 425 | [8] | |
日治台湾 (日本) | 1918年末–1920年2月 | 44,700 | 约1,200 | ss="reference" id="_ref-8">[9] | |
英属印度 (英国) | 1918年–1919年 | 约12,500,000 | 约4,000 | ||
海峡殖民地 (英国) | 流行期间 | 约3,500 | 420 | [10] | |
其他亚洲国家 | 1918年–1919年 | 约3,000,000 | 约600 | ||
大洋洲 | |||||
澳大利亚 | 1918年9月–1919年9月 | 13,320 | 266 | ||
新西兰 | 1918年 | (欧洲人)5,550 (毛利人)1,130 |
500 2,260 |
||
夏威夷 (美国) | 1918年–1919年 | 1,559 | 600 | [11] | |
菲律宾 (美国) | 1918年11、12月 | 936,686 | 890 | ||
荷属东印度 (荷兰) | 流行期间 | 约800,000 | 约1,600 | ||
南太平洋群岛 | – | 约50,000 | – | ||
非洲 | |||||
南非 | 1918年8–11月 | 139,471 | 2,280 | [12] | |
马达加斯加 (法国) | 流行期间 | 113,957 | 3,500 | [13] | |
其他非洲国家 | 1918年 | 约1,100,000 | 约1,000 |
洲 | 死亡人数[14] |
---|---|
北美洲 | 107.6万 |
南美洲 | 32.7万 |
欧洲 | 216.3万 |
亚洲 | 1575.7万 |
大洋洲 | 96.5万 |
非洲 | 135.3万 |
全世界 | 2164.2万 |
- 资料来源:Epidemic Influenza- A survey, p.228 &229, Edwin O. Jordan, 1927
参见
- 瘟疫
- 传染病
- 禽流感
- 感冒
- 流行性感冒
- 流感病毒
- 2009年猪流感爆发
参考书目
- Niall Johnson: Britain and the 1918-19 Influenza Pandemic: A Dark Epilogu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6. ISBN 0-415-365600
- Jordan, E.O., 1927. Epidemic influenza: a survey. Chicago: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注解
- ^ Beveridge, W.I., 1977. Influenza: The Last Great Plague: An Unfinished Story of Discovery, New York: Prodist. ISBN 0882021184
- ^ 2.0 2.1 丁昆健(2008年3月).〈1918年全球流行性感冒下的台湾疫情〉,《认识 H5N1 流感》.国家卫生研究院出版.
- ^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21
- ^ Pub. Health Rep. 34:3024, 1919.
- ^ Registar General 1920
- ^ W.J. Thompson 1920
- ^ Dunlop 1919
- ^ Fujikawa 1922
- ^ 学者解谜1918年大流感 台湾死逾4万人,中时电子报
- ^ Pub. Health Rep. 35:312, 1920.
- ^ Bureau of the Census 1920 a, 1921 & 1922
- ^ Frost & Sydenstricker 1919 b
- ^ Gouzien 1920
- ^ Jordan, E.O., 1927. Epidemic influenza: a survey. Chicago: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